close

本文娛樂指數:★☆☆☆☆

本文資料整理:★★★☆☆

本文嗜睡指數:★★★★☆

2016.12.17 貼文於 PTT/Lee Joon Gi版 


【前言】

 

s9kxocqe69foplb.jpg

 

又到了屬於王男的十二月。

本文與其說想追本溯源出電影「王的男人」的本意;不如說是想利用這近似按圖索驥的方式,更加親近李準基。

「孔吉」既為李準基剛起步的演藝生涯樹立旗幟,同時也畫下一道必須更加奮起直追才能突圍的界限。無論你是否為王,在看過孔吉之後,也都會興起佔有慾,想徹底擁有這個男人的一顰一笑、擁抱其怯弱的一呼一吸。

在接受了李俊益導演的指導、及甘宇成、鄭進永兩位前輩演員的相互做球、引領下,李準基自己又為孔吉填進了什麼樣的靈魂?使之成為韓影一個獨一無二的絕美身影?

希望藉由撰寫的過程,釐清幾年來自己始終一知半解的情節,好讓鼓噪的靈魂安歇,爾後不再糾結於斯。

 

那麼,得先問上一個好像知道答案、卻又不確定怎麼回答比較完整的問題:

 

孔吉到底是誰?

 


一、濫觴及其漂流的軌跡:題材的流變

 

電影「王的男人」前身為舞台劇「爾」。「爾」的最初發想點,取自《朝鮮王朝實錄.燕山君日記》,而「孔吉」的名字就這麼明白載於其中,雖僅止一次,足以說明歷史上真有其人。其文獻錄於《燕山君日記》第六十卷(西元1505,乙丑年十二月己丑日):

螢幕快照 2016-12-01 上午1.36.31.png

螢幕快照 2016-12-01 上午1.38.01.png

(原文句讀)

已丑。傳曰:立春日於昌德宮、景福宮逐疫。傳曰:《周禮》方相氏掌儺以逐疫,則逐疫與儺固非二事,而國俗既逐疫又設儺。逐疫者,逐舊災迎新慶;雖循俗行之猶可;若儺禮,則皆是俳優之戲,無一事可觀。且優人群聚京城,剽竊為盜,自今勿設儺禮以革舊弊。先是,優人孔吉作老儒戲,曰:「殿下為堯、舜之君,我為臯、陶之臣。堯、舜不常有,臯、陶常得存。」又誦《論語》曰:「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君不君,臣不臣,雖有粟,吾得而食諸?」王以語涉不敬,杖,流遐方。

 

(翻譯文字)

已丑日。傳曰:立春這一天於昌德宮、景福宮舉行逐疫的儀式。傳曰:據《周禮》記載,「儺」與「逐疫」本由方相氏掌理,兩者屬於同一件事。然而朝鮮的國情是將二者區分開來。逐疫是為了驅除舊災迎接新氣象,而儺禮全是俳優(戲子)所演,無可觀之處。且說(舉行儺禮時)這些戲子們群聚在京城,又會衍生出剽竊偷盜等行為,所以現在不再設儺禮,就是為了革除弊端。在這之前,有一個戲子叫作孔吉,演出老儒戲,說道:「殿下若像堯、舜那樣賢明的君主,我輩則為臯、陶一般忠心的臣子。(然而)賢君不常有,忠臣常得存。」又誦讀《論語》的句子:「國君要像國君,臣子要像臣子,父親要像父親,兒子要像兒子。(倘使)國君不像國君,臣子不像臣子,即使眼前有米糧,我豈能夠食用呢?」(《論語.顏淵十一》)燕山君因為孔吉的話語事涉對王不敬,因此處以杖刑,流放至遠方。

 

從文字紀錄來看,歷史上的孔吉企圖以戲詞作為勸諫之言的下場,是「杖,流遐方」,也就是因對王不敬,遭受杖刑,並流放至遠方。至於孔吉的身世背景、人生遭遇、相貌性格……乃至於什麼機會讓他能夠進宮,以老儒戲向燕山名諫言等,這類紀錄是不見經傳的。


 

爾海報.jpg

舞台劇「爾」在台灣尚無可見,同時囿於韓語障礙,亦無從得知劇本全貌,僅就網路蒐羅的資料,匯聚成已知的片段:

1、舞台劇的重點在於孔吉與燕山王的互動

2、舞台劇中長生與孔吉的愛戀關係是明確的

3、舞台劇中的孔吉曾一度為了榮富利益而迷失自我

4、舞台劇中的孔吉最後請求死在燕山王的手中,後來接過刀並自殺

5、舞台劇主要處理的素材比較偏重於哲理的探索:戲劇、現實、笑謔、虛無

 

以上大概可以推知歷史上的「孔吉」走上舞台劇後,俳優的身份不變,且添造了新的形象:他被賦予了複雜的人性,有追求、亦有徬徨、迷惑,然後最終又找回自己。此外,孔吉成了足以迷惑君王的人物,而他的身邊多了一位「長生」,三人在聚光燈下,搬演另一齣臺上臺下情感錯雜的故事。

 

4a46c5951029b.jpg

 

多次觀影「王的男人」時,經常有陷入五里霧的窘境;尤其愈接近尾聲,愈是因無法找出前後情節的互文參照而困惑不已。例如:孔吉為什麼不願意離宮?長生、孔吉二人究竟是純粹的兄弟情誼或者戀心?長生、孔吉後期對造成彼此心結的認知是一樣的嗎?燕山君吻孔吉究竟合不合理(鄭演員向李導演提議吻戲,造成釜山跆拳道少年的陰影)?至為關鍵的影片最後,長生、孔吉在繩索上的一大段對話,如何區別實虛?--成串的疑惑,終於在收看完2015.12.12「王的男人十週年特映會」**中長約一個小時的訪談後,有了進一步的理解。

李俊益導演謙稱自己第一次看到「爾」時,並非是完全理解的理狀態;但仍憑著舞台劇的台詞,鋪衍成電影劇本(這則軼事十分要緊,可以充分解釋電影被刪的台詞、以及電影最後的對話意義。容後再述)。導演也提到:「我一開始並不是要把孔吉塑造成同性戀為商業話題去拍攝這部電影」,或許可以說明為何觀影時,隱隱然能夠察覺到長生與孔吉的互動雖有曖昧成份,但總像隔著籠煙觀看牡丹,瞧見花形卻看不出細樣。

電影原初的設定是以「長生」為主軸,隨著拍攝的進行,更多的關注是集中在「孔吉」身上。這樣的移轉不算意外。首先「王的男人」指涉的對象顯然不會是長生,因為長生在自己演繹的劇情裡就是王,做為他的對手搭擋--唯一的男子--只有孔吉而已。其次,電影開始,觀眾的確是跟著長生的眼光,去認識並了解孔吉的特質(中性)、處境(男色事人)與兩人的覊絆(相依唯命)。孔吉的台詞非常少,其反應大多是被動、看似「追隨」的角色;而「上戲」時的孔吉卻總是神采飛揚,因戲反串張綠水的浮誇與妖嬈,也顯得自信滿滿,說他是天生的戲子一點也不為過。

隨著劇情走入宮廷之後,長生與孔吉的之間多了一道強行介入的外力「燕山君」,且燕山君與孔吉的互動又是長生無從得知、只能臆測的情況,間或造成長/孔二人心裡的矛盾,以及無論是否主動問清楚、說明白,都只會讓兩人更顯得彆扭的狀態。而這一切只有觀眾看在眼裡,最後產生了大眾對孔吉的同情多於長生,因為孔吉始終處於「被動」的位置。

 

* 訪談記錄,參見 PTT / Lee Joon Gi /文章代碼:#1MbB6e6Q/翻譯:桃莉Dolly

* 訪談影片,參見PTT / Lee Joon Gi /文章代碼:#1MYdZbFf

arrow
arrow

    希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